

- 宝利特获“福州市创新发展优胜企业”荣誉称号
- 10月份中国制造业PMI重回景气区间 三大指数同步回升释放积极信号
- 2024年1—8月皮革行业运行情况
- 前三季度福建省外贸进出口规模近1.5万亿元
- 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持续精准赋能纺织鞋服产业高质量发展
- 皮革行业增加“含绿量” 提升“含金量”
- 福州市侨联副主席一行赴福清基层调研访侨企
- 皮革行业发展态势向好
- 2020年宝利特碳足迹自核算及温室气体排放自核算报告报告
- 202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 企业专利
- 福建宝利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洁生产环境信息公示
- 防患未然,知防消防,共建和谐 ——记福建宝利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防演练
- 山西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维卿一行莅临宝利特调研指导
- 宝利特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3•21”爆炸事故重要指示精神 和全省安全生产紧急会议精神及市委贯彻落实情况
- 2018年宝利特碳足迹自核算及温室气体排放自核算报告报告
- 2017年1~6月皮革行业利润总额完成情况分析
- 上半年福建省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6.4%
- 福建品牌海丝行活动今年开局良好
- 服装制作工等4类纺织服装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


新闻关注
皮革:皮革行业推进信息化自动化战略提升效率探讨 |
发布者:cyoukitei 发布时间:2013-3-5 8:32:20 阅读:1632次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2013-03-04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作者:
回首2012年,中国成品革、半成品革、已鞣毛皮等原料进口量同比持续下降,成本压力仍然持续,生产增长有放缓趋势。但业内人士仍表示,目前皮革行业的首要任务还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2012年中国经济遭遇了低谷。在宏观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中国皮革行业亦难以独善其身。2012年我国皮革行业产值、利润、出口增速分别回落10%、20%、15%以上,而2011年,我国皮革行业在产值、利润、出口方面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 据了解,2012年我国成品革、半成品革、已鞣毛皮等原料进口量同比持续下降,成本压力仍然持续,生产增长有放缓趋势。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目前的出口形势,皮革行业应当反思,而不是盲目悲观。目前皮革行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出口增速放缓 加工贸易亟需升级 了解到,我国皮革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高,对外依存度大。不仅经营风险大,而且未来保持出口高增长的难度也有所增加。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就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中国银行日前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展望报告预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将由“三驾马车”逐步转为“双轮驱动”,出口将难以继续扮演拉动经济增长的角色。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的外贸出口已经走到尽头,对出口形势,皮革行业应当反思,而不是盲目悲观。 2012年10月,阿迪达斯正式关闭在华唯一一家自有工厂,将生产线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这提醒中国企业在出口方面,不能一味地依靠劳动力红利和对资源等的过度使用来维持发展速度的需要,而应当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万双皮鞋换一架飞机”的出口战略,已经一去不复返。 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在进行调整,皮革行业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主动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推动我国皮革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推进转型升级 皮革业将大有可为 中国皮革协会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3年导致我国皮革行业发展减速的因素短期内仍难以改观,制约外贸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美国、欧洲、日本是我国皮革业最主要的三大出口市场,财政悬崖、欧债危机、政治摩擦等利空因素使得出口订单形势不容乐观。 了解到,2013年我国皮革行业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更为严重,加上汇率变动、成本优势丧失订单向东南亚转移,这些导致皮革行业发展减速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改观,行业形势难说明朗。 但是业内人士仍预测,本世纪前二十年仍是中国皮革行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在转型升级中大有可为。 皮革协会相关人士表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皮革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转型升级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所在。皮革行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升质量与效益,有效支撑我国从皮革大国向皮革强国转变。 加快两化融合 施行新革改制度 “信息化和自动化,就好比两条腿,有了这"两化",企业就会跑得更快。”浙江金帝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诸建勇认为,“两化”的提升,给企业带来的最直接成果就是用工成本的降低。 据了解,金帝鞋业有限公司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3D设计软件开发鞋型,使鞋样设计“数字化”,大大节省了设计时间,仅裁断设计环节就能节省80%的人力成本,2012年其公司平均用工就减少1000余人。 两化融合成为皮革产业“十二五”期间转型升级的必经途径。2012年,工信部对18个行业进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其中制鞋行业两化融合评估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信息中心和中国皮革协会共同承担。多达数百项指标的《制鞋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让鞋企首次深入全面地了解制鞋行业两化融合所涉及的具体操作,而且对国家后续的支持政策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认识,将促进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有力提升。 国内体育品牌的“关店潮”已经波及到了外资企业。 在特步宣布2013年拟关闭100至200家门店后,全球第三大运动品牌德国PUMA(彪马)日前宣布将关闭90多家不盈利店铺,这正是其实施转型与成本削减计划过程中的一部分。 在2012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大幅下滑85%后,彪马集团近日公布的财报显示,2012年第四季度,集团亏损额高达5680万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受欧洲市场的持续低迷及中国市场挑战的影响,这次的业绩不景气还与彪马在持续性潮流引领上乏善可陈等因素有关。和本土运动品牌近期关店潮一样,彪马关掉亏损的门店、选择新市场再开店也是其主动调整的表现。 遭遇销售瓶颈 彪马此前公布的财报显示,2012年全年其综合销售额上升了8.7%,总额略低于预期。因清理库存,彪马的毛利率从49.6%下降到48.3%,尤其是鞋类产品降得最多,毛利率从49.1%下降到46.5%。仅仅去年四季度,彪马亏损额就高达5680万美元。 此外,彪马还中止了多项不盈利的合作协议,退出了欧洲橄榄球市场,2013年将停止航海产品的生产,将重心放在户外运动产品上。彪马首席执行官在此前发布的财报中表示,目前集团的第一目标已经不是达到40亿欧元的收益额,而是提高利润率。 对于彪马销售遭遇瓶颈,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欧洲市场的持续低迷与中国市场挑战增加是外因。在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看来,目前彪马的情况有行业大势的影响,但与其自身的经营也有关系。 过去彪马的分销都是通过代理商来做,但是彪马的代理商并不成熟,不具有强劲的品牌和渠道议价能力,所以近几年,彪马在中国市场的进展一直不是很顺利。在整个体育用品行业调整的大背景下,彪马这样的二线品牌受到冲击就比较大。 近几年,彪马在持续性潮流引领上乏善可陈。在业内人士看来,彪马的定位比较尴尬,价位上比本土品牌要高,但小城市的布局比不上本土品牌。相比耐克和阿迪达斯,消费者对彪马的热衷度似乎也比较低,尽管有更低的折扣,问津的顾客并不多。 “彪马想走出困境,恐怕必须调整。”张庆如是说。 关闭不盈利店铺 有业内人士指出,削减门店正是彪马调整的一部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彪马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就实施转型与成本削减计划的,今年亦将延续。而关闭90多家不盈利的店铺也是为了削减成本的具体实施,与之相应的是将减少约450个工作机会。 对此,彪马方面称,2013年将在有利可图的位置继续开设新店,主要目标是在新兴市常其预计,将在2013年年底新开540店,但与2012年全年新开的590店相比,有所减少。同时,该公司还在削减影响盈利的生产线,计划至2015年底缩减三成左右。 张庆认为,由于店铺盈利能力差,而渠道商向来是择优选择,必然会有这样的调整。而且关掉不盈利的门店,选择新市场再开店也是其主动调整的表现。尽管没有说明关店的具体区域,但中国市场在关店区域之中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观点指出,迫于市场增长减速的背景以及提高整体利润率的压力,未来关店潮将继续蔓延至整个体育用品行业。 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各品牌关店较集中的原因是目前体育企业的经营环境低迷,市场对体育用品的需求量较少。 “目前关闭的都是一些低效店,可以减少公司的费用支出,降低运营成本;关闭低效店能有效提高公司的业绩,对降低库存有重要作用,可以看成是企业的内部洗牌,能淘汰经验不善的门店,集中精力发展优质门店。”杜岩宏解释道。 而张庆也认为,整个运动品牌集体关店折射出了行业的整体瓶颈。一方面,高毛利、高增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开新店来增加销售额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 在这样的背景下,彪马的后续或仍有机会。 “运动品牌行业同质化较为严重,而彪马曾经做出过自己的特色,如果能够延续这种做法,还是有机会。”但张庆强调,只能说存在机会,但是其是否可以从战略的创新层面到战术的创新层面都能兼顾,仍有待观察。 标签:皮革,信息自动化 |
下一篇:皮革:海宁吸引浙商回归投资3668万元